首页工作动态
所长肖云儒丝路“云”履系列报道之二十五:撒马尔罕古城
在丝路中亚段对我最亲切的城市名称就是撒马尔罕。不知是什么原因,也许是我在童年时代接触了这座古城的故事?也许是它不象别的中亚古都,几度改名,像怛罗斯改为塔拉兹,一度又叫江布尔。它几千年坐不改名,信息深深沉淀于人们的记忆中。
最重要的原因,恐怕还是因为这座古城有2500年悠久的历史,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。曾是帖木儿帝国的古都,又是连接波斯帝国、古印度和古中国三大帝国、三大文化的枢纽。前不久,习近平主席在鸟兹别克斯坦访问时,专程造访了撒马尔罕。如果说长安是丝路的起点,那这座城就是丝路经贸的加油站和文化的转播台。
我到达撒马尔罕后即发了一组图片到微信的朋友圈,马上收到青海著名诗人撒拉族的阿尔丁夫•翼人的回信,云:“肖老师,你到了撒马尔罕吗?那是撒拉族永远的血脉生命的根——撒马尔罕,请带去撒拉尔12万父老乡亲诚挚的祝愿和问候!色俩麻中恐!翼人是我交往20年的朋友,上过西北大学作家班,听过我的课,也给我讲过撒拉族悲壮的迁徙史。他们原来就生活在这座古城附近,大约在宋末元初,成吉思汗踏平中亚,他们被迫东迁,由锡尔河、楚河流域到了黄河、湟水流域。最后只剩下18个人和一匹骆驮,驮着一部古兰经手抄本,一杯土,一袋水,那是信仰、家乡和生命。有天晚上骆驮突然不见了,大家打着火把找了一夜,天亮时发现骆驮变成了石象,嘴里吐出一股清泉,正是他们带来的家乡水,而此地的土质也与家乡的土质一样。他们知道真主要他们在这个叫循化的地方落户。为了剪不断的怀念,称撒拉族,自称撒拉尔人。如今已有12万人,成立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。生活得安定、和睦、幸福。
丝绸之路,除了是商贸、文化、宗教交流之路,也是民族迁徙交流、团结共进之路。东干族由中国迁往中亚楚河流域,拉撒族由中亚迁往中国黄河流域,就是极有价值的例证.
撒马尔罕古城在2000年,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整体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,它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“新古分治”。整个城市根据建成年代不同,明显地划分为城北的“阿夫拉西阿卜遗址区”“帖木儿时期建成区”“沙俄苏联时期建成区”等不同区域。城北的遗址区是帖木儿帝国以前的古城遗址,帖木儿时期建成区是十四世纪在古城遗址的西南建造的,算是首都的内城。六个城门,六条主街,城市中心是一个宗教建筑组成的广场,周围是低矮的街坊。北门附近有巨大的集市。这一格局基本保留到今天。
这一切,不能不让我想起万里之遥的家乡长安。长安虽是汉唐之都,留存下来的街巷建筑群和单体建筑已经不多,只有经过改建的大小雁塔。城墙内芯虽是唐代的,整体上要算明城墙,城内建筑也多是明清建筑。让人驻足而叹、后悔不迭的是,在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中,由于没有坚守“新古分置”的原则,在拆迁和挤兑明清建筑基础上,西安城内竟然高楼林立。新古不分治,新古都受伤害,既没有古迹的有效保存,也没有新城的长足发展和大胆创新。有的街区显得不古不今,不伦不类。
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秉承恩师梁思成的思想,很早就提出了西安要“新古分置”的理念。2002年,我与她一道去南京参加世界古都论述,她作了《中国古典建筑美学》的学术报告,我则做了《古调独弹—从传统西安到现代西安》的大会发言,展开论述了西安新古分置的问题。我提出了一个“新古分置——新质古貌——新城古风”的古都城建系统理念。新古分置——古城要和新区分开、分治,尤其是老城圈里的明清建筑要普查编号逐栋保护。新质古貌 ——不能因保护古建筑而降低城内居民的生活质量,新的城市建筑既要保护“古貌”,又要增添“新质”,在质地上做到现代宜居。这样的保护才可能良性循环。新城古风——毋庸置疑,古城应该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成为一座现代化新城,但西安的城市风气,则应较别的城市更古朴更典雅,古风应成为西安市内在特色。在这个发言的最后,我借鲁迅给西安易俗社的题词“古调独弹”为新西安的建设定调:既坚持古韵古风,又要独创性的弹奏出自己的新曲新调。
从这个角度,撒马尔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。由于他们很早就新古分置,分区保护。14世纪到17世纪的标志性建筑都得到了较好保存,成为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的骄傲和现代旅游资源。像列吉斯坦的三座神学院建于600年前到400年前,不但是当时最好的穆斯林学府,也是中亚建筑艺术的杰作,现在仍然气势辉煌,金碧辉煌。
沙赫静达陵墓和古尔-艾米尔陵墓,分别安葬着帖木儿和他的家族。五、六百年了,彩陶贴面依然完整。帖木儿的孙子、著名的天文学家兀鲁伯,为祖父建造了墨绿玉的石棺,上面刻着:谁掘我的墓,谁就遭殃。1941年6月8日前苏联组织人挖掘了这座墓,两周后希特勒就进攻苏联。不过那次发掘倒证实了帖木儿面部特征的相关历史记载,证实了兀鲁伯死于暴力杀害的传说,也验证了墓中其他家族成员身份的真实性。
人类的物质财富是消耗性的,而文化精神财富则是积淀性的,随着光荫的逝去,精神文化会不断增值。有这样积淀性的文化眼光,才有保护的自觉性。
2014年8月10日,于乌兹别克撒马尔罕
(中亚各国网络信号不正常,传输文章很费周折。离开撒马尔罕之后,车队要进入近千公里的克孜勒库姆沙漠酷热区,路况极差,大家准备一搏。文章传输不出去,可能连载要消失几天,敬希读者谅解。不用为我们操心,我不会停下笔。虽然远离家人,我们这个亲如一家的车队,会克服一切困难到达目的地。)